欧洲杯竞猜官网监察审计处 李 德 唐启寿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呈多元化,内部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复杂,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办学实力已成为近阶段各高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这在客观上给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内部审计机构日益健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逐步提高,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越来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面对高校迅速发展的形势以及这种形势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使高校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加快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能否最大限度地获得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分配使用办学资金,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其中关键的措施在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加强对学校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评价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组织和利用效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的正是为了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效率性,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为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服务,为正确使用信息、降低学校宏观决策和办学风险服务。
(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从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拓展到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等,内部审计的发展目标从查错纠弊、堵塞漏洞,转向到对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职业责任决定了审计机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审计的工作质量。如何使内部审计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寓服务于审计监督中,通过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必然的要求。
(三)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多而复杂,内部审计的对象呈现出日益增多和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审计风险来源于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审计作业过程,以及审计意见的表达等。只有对各方面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才能有助于提高综合处置审计风险问题的能力,尽量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各项审计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高校内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一系列方法、措施的总称,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办学资金的效益。
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范围可分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和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前者是指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等规范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其主要内容及要点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等。后者是指为使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按已拟定的总体审计计划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其内容及要点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内审人员专业素质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并应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然审计工作是客观的,但是要由审计人员通过主观努力来完成,所以对人员素质的控制,就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素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和法规行使独立审计监督权;其次是内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严格控制内审人员的聘用和选拔,上岗审计人员必须掌握会计、审计、法律和经济管理及相关知识,熟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内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确保高校内审人员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常识,增强业务技能。
(二)加强内审项目计划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审部门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和校领导的指示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年度工作计划,并经主管校领导审批后签发。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须经学校纪委或组织部的委托立项。这个环节质量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审计项目立项的可行性、重要性和针对性。首先要对项目计划进行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是否符合学校内部审计规定的职责范围,是否适合内审人员配备的现状,满足项目的审计质量对时间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如新校区建设资金、预算内外教育资金、科研专项经费等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通过要强化各项经费的规范管理与合规合理使用,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校长和各单位负责人当家理财、管钱用钱提供信息;另外,还要建立审计计划执行进度报告制度,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审计计划真正得到落实。
(三)加强内审工作方案的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方案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着“龙头”作用,要求内审人员从总体上预先规划和控制审计的全过程。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审计组应当收集、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相关文件资料,充分考虑项目审计的要求和重要性,并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做到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方案应当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审核批准,重要事项应报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四)加强内部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审计取证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如果审计取证中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处理速度或带来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及函证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应的证据事项,便于为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合理的基础。通过证据的收集与获取、证据的整理与分析,形成审计评判。审计证据的质量既关系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又影响审计作业时间和审计成本,要充分考虑几个因素:充分性,即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审计风险;相关性,即对收集的证明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决定取舍,保证证明材料的相关性;合法性,即取得审计证据的程序是否合规,审计人员在现场收集的证据应当有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审计人员应在证据上注明证据的来源和提供者的盖章或签名。
(五)加强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
对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应注意工作底稿应全面反映审计分工全过程,应记录审计工作中实施的审计手续和审计测试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审计结论,审计组据此确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重点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次是注意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确认,主要看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遵照内部审计准则进行编制,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表达审计目的所要求的内容,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构成有无缺陷,如果不能满足审计报告的内容需要,应进行补充。
(六)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1、检查审计报告所揭示的各种情况与审计底稿中所叙述的角度、范围是否一致,审计中搜集的证据和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否支持揭示的情况,对审计底稿是否充分支持审计报告。
2、审计报告的写作方法是否平实,语词是否规范准确,反映的问题是否清晰、定性结论是否准确,是否按按揭示问题的重要性安排报告的层次。
3、检查审计报告中的建议是否可行,符合学校实际,对目前或未来的财务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4、审计报告应建立两级审核制度。一是由审计小组内部总体审评;二是由校内审机构负责人和校主管领导对报告质量全面审核,使审计报告达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评价公正、结论有据。
(七)实行审计业务复核制度,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高校内审机构负责人应严格履行复核职责,重点审核审计程序是否合规,证据是否确凿,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与被审单位或被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重大问题揭示与文字表达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计报告的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
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追究制度,对不按照工作规程实施审计而导致审计结论不实或偏差较大的,实行责任追究,以此来增强和保证内审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审计风险。一要确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对审计组成员、主审、组长、内审机构负责人,都要明确责任,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二要把审计质量控制指标分解、量化到审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定期进行审计质量考核,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追究形式,如告诫、批评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